玉壶春瓶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

  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在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玉壶春瓶的基本造型是由左右两个对称的"S"形构成,线条优美柔和。元代玉壶春瓶承袭了宋代的形制,圈足外撇,体形瘦长。造型除圆形外,还有八方形。釉色、纹饰华丽丰富,已从宋代的实用酒器转变为陈设器。

  明代的玉壶春瓶和元代清秀瘦长的器形相比,器身有粗壮的趋势,圆腹渐趋丰硕,瓶颈加长,重心下移。早期洪武时期的玉壶春瓶,还具有元末明初瓷器厚重粗笨的风格,外廓曲线与下腹曲线的转折比较明显,有些憨笨的感觉,比不上元代玉壶春瓶造型的优美与舒朗。发展到明代中期以后,玉壶春瓶的造型趋于细腻圆润,优美流畅。

  目前,玉壶春瓶之所以具有越来越高的市场价值,之所以其价格成倍上涨,主要是由其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科技工艺价值和美学艺术价值所决定的。加上瓷器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它的稀缺性决定了它的价值。

  这件红釉玉壶春瓶,整器造型秉承宋代式样,外形隽秀,线条柔和,典雅优美;颈部中央微微收束,然后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舒缓,圈足大于瓶口,显得支撑稳固,纤秀柔美,具有玉壶春瓶的典型特征;釉面红润透亮,明净无瑕疵,胎质坚细致密,釉色莹润均匀,深沉似初凝的鸡血,澄净雅致,显得端庄高贵,不失为乾隆时期之经典瓷器。

【藏品鉴赏】乾隆款粉彩开光八仙人物纹双象耳尊一对

  粉彩瓷器的烧制始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其制作工艺达到顶峰,并完全取代五彩成为釉上彩主流,从而成为清代宫廷用瓷中的一个重要品种。虽然官造粉彩在目前国内拍场中的价格无法超越元青花,但价格稳定,目前已成为各大拍卖行追捧的“新星”。随着粉彩中的精致之器逐步被人们认识了解,它的艺术价值、市场价值也会越来越凸显出来。

  粉彩是一种釉上彩装饰瓷,因其彩料中含有铅粉成分而得此名。粉彩需两次入窑才能烧造成功,首先在1300度以上的高温下烧成瓷胎,在出窑的白瓷上再进行画彩,随后将其放入700~750度的窑内进行二次烘烤后才能制成粉彩成品。由于粉彩在制作时其焙烧温度比五彩瓷略低,故粉彩要比五彩绚烂许多,色调以淡雅柔丽见长,在视觉上让人感觉更加温馨。

  在绘画技法上,粉彩与明代及清初盛行的五彩完全不同,它一改瓷绘中的平涂法,改用具有层次变化的渲染法,能达到工笔画的艺术效果,极具观赏性。在绘画题材上,粉彩瓷器中以花鸟题材居多,所绘花卉采用没骨画法,与同时期画坛画风相近,能渲染出花卉的阴阳向背、浓淡深浅之别,画面层次感丰富,有“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评价。

  粉彩成功借鉴瓷胎画珐琅的画法,在传统瓷绘彩料中掺入一种名为“玻璃白”的白色颜料,称为粉化,粉化后的彩料同一色调可以形成浓淡、强弱的不同色阶,使画面色调更加丰富,瓷器艺术表现力更强。在制作时采用了珐琅彩制作工艺中采用的轧道工艺和锦上添花技法。即在色地上用一种针形工具划出凤尾、卷草、卍字等纹饰(俗称“轧道”),再在这些纹饰上做绘画纹饰,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称其为“锦上添花”。这种工艺在晚清时的一些粉彩器上偶有运用,但精细程度远非乾隆粉彩所比。

  文中此对乾隆款粉彩开光八仙人物纹双象耳尊,瓶呈四方形,方口,折肩,圈足,四方尊两边有两耳,呈兽耳。口沿,近肩、足处均绘有弦纹。外壁以胭脂蓝为地色,粉彩满绘各色花鸟纹。两耳的另外两面附有诗词,而腹部有四个均布的长方形开光,开光内绘八仙人物图,环境刻花花草装饰,生动传神,情趣盎然。该瓶器型端庄,釉彩亮丽,整体构图疏朗秀雅,工艺繁杂精细之极,尽显乾隆粉彩瓷器富丽优雅之魅力,极具观赏价值,收藏价值颇高。

【藏品鉴赏】磁州窑搅胎瓷碗

  宋代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一个制高点,诞生了举世瞩目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此外也涌现出了大量规模和质量都极高的民间窑系,它们虽为民窑却业绩不凡,留下了无数令人惊艳叹服的传世珍品。其中最为壮观者当属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峰峰矿区的彭城镇一带的磁州窑。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由于其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北方各地纷纷仿制,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内蒙等地区,四川广元等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它们都被归入磁州窑系,由此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民间窑系——磁州窑系。

  磁州窑不仅品种多,产量大,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磁州窑系,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磁州窑瓷器的装饰,以黑白对比为主要特点,典雅朴实、苍劲雄厚,白釉黑花独树一帜,并创造性地以图案的装饰画法,把人物、鸟兽、虫鱼、山水等景物绘在瓷器上,为我国瓷器彩绘装饰开创了新纪元。

  磁州窑的制瓷技艺遍及黄河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和南方各地,并传到国外。据报道,2002年5月8日,日本大阪市博物馆馆长蓑风一行到邯郸考察,在参观磁州窑展时惊奇地发现,日本家喻户晓的茶道文化标志一只古瓷碗,竟与磁州窑的一个古碗一模一样。而此前,这只日本茶道文化标志的瓷碗,一直认为是江户时代由当时的高丽王朝传入日本的。

  文中此磁州窑搅胎瓷碗,高:4.5cm,口径:10cm,足径:5.5cm。此碗大气、素雅,胎质坚硬、粗犷,黑褐色相间的纹理行云流水般交织缠绕,浑然天成。其繁花似锦的花纹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流动变幻的美感。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瓷器绞易(17688420217)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