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别根花园

展开全文

罗别根花园”是一幢经典的英国乡村别墅,二层砖木混合结构。1930年沙逊洋行以大中实业公司的名义购置,于1932年建成。建造者沙逊是英籍犹太人,是到上海最早的外国冒险家,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上海地产大王.罗别根花园曾经是沙逊的私人别墅,墅建筑面积930平方米,属于英国乡村风格的尖顶花园别墅。平面采用不知则布局、外形分割而整体相连,主体建筑横向置于北部,下人卧室、厨房、炉子间位于主屋后部,车库、马厩、花房置于西侧。主屋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东部为二层,中部和西部为一层。入口处有一大平台,进门为走廊,设有200平方米长方形大厅,大厅东首为餐厅,往后是书房,二楼为卧室、起居室。内部装饰全部采用橡木和柚木,门窗特地选用带有疖疤的木料,并保留粗糙的斧角痕迹,小五金构件全部用手工制作,细微之处亦透出古朴的乡土气息。主屋用裸露的棕墨油烟色木头构架屋架,屋顶为斜陡的坡顶,上盖红色瓦片,墙面为粉淡黄色,色彩鲜明、高雅。主屋两侧种植了芭蕉、罗汉松、盘槐等树木,南面为大草坪,草坪西北角种有两株并列的悬铃木,下置秋千荡椅,别墅四周有高大围墙。

它与建造在同一条路上的“伊扶司花园”(又名沙逊别墅),是姐妹花园别墅,均为维克多·沙逊故居。据说沙逊在虹桥路2409号的“伊甸园”沙逊别墅(龙柏饭店一号楼)与高尔夫球场相邻,主要用于招待客人,而罗别根花园才是沙逊自用的花园别墅,是真正的沙逊花园。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中国军队曾在罗别根花园驻军。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租界,沙逊全部财产为日伪所有,罗别根花园也被侵占。因日伪急于用钱,便将这幢别墅卖给了一个叫赵志模的人,后赵又将其转卖给了金兆海,金又将其转卖给了上海寅丰毛纺织公司,成为公司老板的私宅。1948年后,国民党军队为了防御和抵抗即将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征用了罗别根花园的若干土地,在这里建造碉堡等军事防御工事,所以到解放初,罗别根花园的实际面积只剩下近百亩了。1956年,寅丰公司实行公私合营后,业主举家迁往香港,该产业归上海纺织局所有,这里曾长期作为纺织局的职工疗养院。1989年被设为上海市优秀的历史保护建筑,曾经有多部影视剧拍摄于此。

二.伊甸园花园

虹桥路2310号有一幢房屋,这是一座2层楼别墅。从这再往西到虹桥路2409号龙柏饭店,里面也有一幢相同类型的别墅。这两幢别墅都是在1932-1934年间,由英籍犹太人维克多·沙逊出资建造的。

前一幢别墅因为近哈密路,旧称罗别根路,故名“罗别根花园”,后一幢别墅,沙逊给它取了个颇有诱惑力的名字叫“伊甸园”,又译“伊扶司”(均出自《圣经》)。这两幢别墅都是英国哥特式“半木构”住宅,具有典型的英国古老的乡村别墅风貌。过去人们也把它们称为“沙逊别墅”。

20世纪30年代初,沙逊为了度周末,在西郊虹桥高尔夫球场(今上海动物园西边的土地上)购买了两处地产。现哈密路处购地104亩(约合7公顷)造了“罗别根花园”;现龙柏饭店处,购地60亩(约合4公顷)建了“伊甸园”。两幢别墅均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风格一致,都属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风格。这类风格的建筑在山墙和正背面外墙上都有半露木构架作装饰,红砖勒脚,屋顶为红瓦陡坡,用黄色或白色粉墙。给人以明朗的感觉,特别是周围一片绿荫,建筑又是黄、红色彩,红、黄、绿三种田野的主要色彩融合在一起,十分自然、抒情。沙逊别墅底层基础采用砖石砌筑,楼层为砖木结构,深色的木构架暴露在浅色的外墙面上,门窗选用带有疖疤的木料制作,并保留其粗糙的斧凿痕迹。屋顶为很高、很陡峭的双坡顶。屋檐平面悬挑于底层山墙之外。

伊甸园别墅坐北朝南,建筑总面积800平方米,平面采用不规则布局,东部2层,中部和西部均为1层。南入口处设7个台阶高的大平台,平台十分宽敞。站在筑高的平台上有居高临下眺望四周的感觉,同时在建筑功能上解决了建筑底层架空避潮问题。正门在主楼北面与辅楼连接处,拾台阶而上进入门厅。门厅的南面是起居室和餐厅,北面是会客室兼书房。起居室即是大厅,高高的木构架完全外露出墙面。大厅西南角凸出,木壁和木窗围护。大厅西北角凸出,设大火炉暖角。餐厅竖向布置与大厅连通,又连通大平台出口。东部底层为花厅。二层有卧室和卫生间。卧室内用从英国进口的橡木和柚木原材,经加工铺设地板、制作家具和护壁,门上拉手、锁等建筑五金构件均是手工制品,非常精巧夺目。因建筑材料大多靠进口,加工的要求高,致使伊甸园造价高达每平方米317元,按当时货币与物价比,堪称天价,在这里可窥见沙逊到中国来后财富拥有的程度。

辅楼平面为Y形,这样可以形成3个对外的空间,西南面空间形成广场,中间设喷水池,周围是回车道,供主人出入。东南面空间面向庭院绿化。北面空间为汽车库、厨房工作区。

屋前是一片溜大草坪,草坪一端有玻璃花房。近处还设有马槽和饮水池,并有小型雕塑点缀其间。沙逊平时住在外滩沙逊大厦内,每天需要鲜花,便派车开出20几里路,到伊甸园取花。每逢周末,沙逊经常到这里度假,或到贴邻的高尔夫球场打球、在空地上溜马。遇到举办盛大的宴会,伊甸园周围张灯结彩,甚至延伸到虹桥路上。酒菜一般由华懋饭店承包,唯时令蔬菜,一直要到下锅前半小时,才到附近沙逊开辟的一个菜园内采摘,鲜嫩欲滴。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像这样古朴典雅并拥有一大片草坪和绿荫的乡村庄园别墅,确是凤毛麟角。

罗别根花园屋高2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960平方米。建筑立面朝南,屋面陡峭,铺盖红瓦,白粉墙立面,木构架外露,色彩对比十分鲜明,反差很大,是一幢完整的英国乡村式别墅。长方形的钢门、钢窗多为落地式,可视园内景色,增加室内采光。它的立面造型以二层阳台为中心,两侧山墙基本对称,仅在比例尺度上稍有些变化。二层木构架下方有图案装饰,底层的窗户还置有隅石作窗套装饰,略带有一些古典主义色彩。且底层有一个贯通主立面的敞廊,面对花园,出门踏步很低,体现了建筑与大自然的贴近。

建筑内部装修算不上华丽辉煌,但有一身贵族气。大厅内的屋架梁柱和墙壁悬接处用黄铜雕花包边装饰,壁灯嵌入墙内,外面有铜制的罩面。暖气水汀片外有精美的铸铁雕花围栏,所有的窗框、门套都有螺旋式木纹雕刻,形成统一格调。大厅的壁炉是用水泥和青砖砌筑的,没有任何装饰,显得古朴而厚实,仿佛一首苏格兰民歌。二层朝南有两间主人卧房和起居室,北面是储藏室,西面是卫生间和小楼梯及一条小小的长走廊。围绕小楼的花园中栽植了茶花、百合、牡丹、杜鹃、芭蕉、松柏和白玉兰等花卉树木,使英国乡村式建筑风貌展示得淋漓尽致。当夜幕欲将降临虹桥路两侧时,小楼披一身金色的晚霞,屋内洒满柔和的灯光,家的温馨与闲适油然而生。

由于1956年寅丰公司老板举家迁往香港,该产业归上海纺织局所有,长期作为纺织系统的疗养院。1990年纺织局将该花园租给海南置地集团上海总部。1989年,该花园被列入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伊甸园与罗别根花园一样,被日军侵占。由于伊甸园靠近虹桥飞机场,便成了接待日本军政人员进出飞机场的招待所。日本投降后,伊甸园产业虽然被沙逊收回,但他意识到当时外国租界已统统归还中国政府,想在中国作威作福,一转眼就可赚进大量钱财的日子已不会很长了。于是,着手将在华的可动产资本抽向海外,并以12万美元的低价将伊甸园卖给当时美商美兴洋行买办宁波人厉树雄。厉遂将伊甸园改建成为“虹桥俱乐部”,俱乐部实行会员制,有身份者只要一次交纳500美元即可成为会员,引来许多社会名流常在这里驻足。据说,因为蒋介石与厉树雄是同乡,当年蒋介石外出时,常借俱乐部候机。

上海解放前夕,陈毅司令员率军进入上海市区前,也曾将此作为临时指挥部。全国解放前夕,厉树雄举家迁往香港,伊甸园一度因无人管理、交税,被房管部门接收,作为机场招待所使用。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建造龙柏饭店,特地把这幢有传奇色彩的别墅保留下来,定名为“龙柏饭店一号楼”,于是才为不少电影、电视剧提供了难觅的场景。1989年“龙柏饭店一号楼”被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

三.原泰晤士报别墅

虹桥路2419号龙柏饭店进门东侧,夏家浜南,潘家宅基地上有一幢假三层砖木结构英国多村别墅,建筑用地面积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30平方米,机制红平瓦陡坡屋面,南侧星面有一单坡老虎窗。南北立面在二层以上做外露绛红色木构架,墙面为白色粉刷,其他部分为红砖清水墙面。底层南侧门廊采用都铎武拱券,上部露台混凝土栏杆,进门为大客厅,约50平方米大小,后面是楼梯间和附属用房,底层有会客厅、起居室、餐厅、厨房等,二楼为卧室、书房等。这幢别墅在1930年代为英商《上海泰晤士报》所建,曾一度为荣德生所有。

别墅北面有夏家浜流过,河岸用太湖石驳砌,整幢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南面花园有一块很大的草坪,院子里古树参天,其中有-棵200年树龄的白皮松。别墅的北面还有一处设计精致的人口,下面是1.2米高清水红砖墙体,上做木格子墙,覆人字屋架,盖红色机制平瓦。现这幢别墅属龙柏饭店2号楼,

《泰晤士报》是英国历史悠久、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报纸基本反映英国官方对重大内政、外交政策的观点,1785年在伦敦创刊出版,原名《每日天下纪闻*.1788年改用现名,属汤姆森报业集团。1843年后,随着英国在上海开埠,其新闻喉舌亦随之进人,《泰晤士报》1894年前就在上海设立了派驻机构,美国传教士李佳白还曾是《泰晤士报》记者,光绪二十九年(19们年),《泰晤士报由美国人鲍尔(J.H.Bush)创刊,英国人托马斯高文为主笔,法商东方出版公司发行。1914年归英国^诺丁汉拇(E.A.Nottingham)所有,傧普主笔。1907年-1910年由美籍加拿大人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主办。从1915年起开始有日本人参股.1941年太平洋战争后,完全落入日本人福田大平、中野升手里,成为日本侵华势力的喉舌,后因纸张奇缺于1944年9月1日停刊,1945年抗战畦利后被国民政府接收。

1941年日军曾一度占领《泰晤士报》别墅。抗战胜利后,仍归还《上海泰晤士报》所有。1949年上海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作为内部招待所使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归龙柏饭店使用。

四.原正广和洋行大班住宅

武康路99号正广和大班住宅,建于1928年。武康路当年还是个冷僻的地区,但是环境幽静,已经建造了一些花园洋房,正广和洋行大班也在这里营造自己的家园。建筑风格:建筑平面略呈L形,陡峭的双坡大屋顶以及墙面大量的红色半露木架结构,英国乡村别墅风格十分明显。屋面上兼有双坡及西坡形老虎窗,砖砌锯齿平面状烟囱颇具哥特式建筑风格,十分独特。南部L形凹角处有砖柱敞廊,上部为二层露台,砖砌花格栏杆。建筑墙面为白色拉毛粉刷,局部墙体转角及北立面窗框处均有红砖砌筑屋角石。山墙面窗过梁处的半露木构架上有齿形装饰。所谓齿形装饰,是指一种齿形小装饰块,通常以连续的条带方式出现在檐板底下起线脚作用。建筑面积563平方米,方向朝南。

这幢绿荫环抱中的住宅,解放后得到了很好的保护。20世纪50年代,陈毅市长为了改善上海一些对国家作出特殊贡献的工商业者和文艺工作者的居住条件,特批示将在武康路地区的两幢花园住宅给刘靖基和巴金使用。这幢武康路99号花园住宅即成为刘靖基住宅。

五.宋家花园

陕西北路369号建于1908年,原主人是一个叫约翰逊•伊索的外国人,后被著名基督教牧师宋耀如(宋庆龄之父)买下。1918年5月宋耀如去世后,其夫人倪桂珍就与当时还未成家的宋美龄、宋子安和宋子良搬到这里居住。于是,这个花园居住着当时社会最瞩目的家庭,也被称为“宋家花园”,属于英国式花园别墅住宅,二层半高、四面临空的英国式花园别墅住宅。住宅宽敞明亮,楼前绿树成市,景致怡人,房屋建筑面积824平方米,园地面积1218平方米。

建筑是砖木结构,空间组织灵活,建筑形式自由,两坡顶与四坡顶灵活组合,错落有致。东边有一拱形内室,中间有活门开启;西边是一个后扩建的大客厅。二楼左边有间小房,正对楼梯处的房间卧室,二楼的两间朝南房间拥有大阳台。

著名的宋氏家族被称为中国的第一家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毋容置疑。这幢宋家老宅不仅是当年宋家兄弟姐妹与母亲聚会的地方,也是宋家对外社交的重要场所。宋美龄婚前在此居住生活了近十年。上海解放后,宋美龄在此开办了中国福利基金会托儿所。尔后,成为中福会临时办公地。

六.丁香花园

上海著名的十大优秀花园洋房之极品,坐落在武康路口华山路849号的丁香花园,成就了华山路一百年前的尊贵。如今,这紫藤缠绕、巨龙盘踞的庭院,这满园春色、馥郁芬芳的丁香,依然在诉说着那古老而浪漫的传说。

这座花园传闻是晚清北洋大臣李鸿章的私家花园,后来传给了他庶出的幼子李经迈。另一种传闻是丁香花园原是英国泰兴洋行大班(经历)林克劳夫的住所,后来卖给了李鸿章最小的儿子李经迈。但不管哪个传闻,都和李经迈有关。

李经迈名下的房产,最著名的是枕流公寓和丁香花园。丁香花园原是晚清北洋大臣李鸿章的私家花园。

七.陈果夫住宅

陈果夫住宅在今武康路107弄2号,是一幢英国乡村式花园洋房。建筑起源于欧洲中世纪,19世纪在英国盛行,成为当时英国的标志性建筑风格,后这种建筑风格传到上海,与上海其他欧洲国家建筑风格有很大区别,形成建筑园地中的百花争放、异彩纷呈。

陈氏花园住宅,假三层,面南,砖木结构,建于1946年。这种建筑最明显的形象特征:在山墙上的半露木木构架,有的还呈曲线状态,很有特色,木构架间用清水红砖砌筑墙面,二楼墙体用白粉饰面,红色双陡坡瓦屋顶、清水砖砌烟囱,砖工精致、考究。底层东南侧设带有出檐的开敞拱券门,是精致的砖拱门洞,东窗带有厚实梯形窗套、窗楣,有古典主义特征。

八.威尔金逊花园

复兴西路193号,建于1930年。列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具有英国建筑特点的花园住宅。建筑有较大的双坡屋顶,红砖砌筑烟囱,北立面有红色半露木构架,南立面浅黄色拉毛墙面。起居室呈现多边形突出墙面,红砖砌筑,上为阳台,一层有圆拱券窗洞和楣窗。

住宅原为英国人威尔金逊所有,所以被称为威尔金逊花园。现由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使用。1981年12月,市房地局所属住宅建筑研究室改为上海市房屋管理科学技术研究所;1994年8月改为上海市房屋科学研究院;1995年2月更名为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1999年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访问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并在此召开座谈会。

九.新华路315号住宅

新华路315号花园住宅,是一幢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式建筑,建造干1948年,建筑面积1725平方米,用地面积2422平方米,是新华路、番禺路“哥伦比亚圈”住宅群中的一幢经典之作。据说,这是当时在沪的某石油大王为其儿子结婚建造的住宅,业主庞恒,由黄迈士建筑师事务所设计。住宅系假三层、砖木结构,双陡坡小平板瓦屋面、大檐口。外墙面凸现黑色木构架,构架边缘均为浅波浪纹,构架间墙体为白色拉毛水泥粉刷。底层为红机砖清水勾缝,墙体采用法兰德斯砌法,局部墙角采用不规则隅石护角。屋顶层有单坡平板瓦棚顶老虎窗,底层客厅北面是大面积落地玻璃窗。全部木门窗均选用带有疖疤的木料,保留原始的斧凿痕迹。此建筑采用的木料均从国外进口,建筑的门窗小五金制作精致考究。

该建筑南立面中部凸出,二楼是主卧房、书房,小客厅外有阳台、用缸砖铺地,铁花栏杆围护,主人可由小客厅走出室外欣赏南面的花园绿地。花园绿地近2000平方米,中间是大片草坪,四周围绕雪松、桂花、香樟等树木,营造了一片宁静的绿色空间。

这幢花园住宅解放后曾一度由盛宣怀的五子盛重颐居住,后又作为上海市一商局疗养院,一度为上海长江经济联合发展公司使用。该建筑地处新华路历史支化风貌保护区,是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十.邬达克自宅

番禺路129号原为著名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住宅,建国后为上海市旅游培训中心,现为上海市邬达克住宅纪念馆。建筑建造于约1930年。由邬达克本人设计,砖木结构,占地面积6091平方米,建筑面积956.5平方米。住宅属英国乡村

别墅式。陡坡红色平瓦屋面,形体变化丰富,整个屋面跌宕起伏。

一层墙面为清水红砖墙,入口为拱门,门洞和窗洞处做仿石面装饰,二层以上挑出底层墙面,为白色砂浆粉刷墙面,露明黑色木构架。三层主体建筑一侧有两座曲折多边形的清水红砖材质、典型的“邬达克”烟囱穿出屋面,体现了设计的风格特征。

十一.普益地产住宅

新华路185弄1号住宅位于今新华路南侧,近番禺路,是英国乡村式独立花园住宅,占地面积1397平方米,建筑面积626平方米。1930年由上海普益地产公司开发建设,邬达克设计。建筑为假二层砖木结构,双陡坡红机平瓦屋面,屋面有棚屋形老虎窗,外墙面红机砖清水墙,窗框周边有护角隅石装饰,山墙而有凸窗,窗顶有都铎式拱券批水,南立面有连续拱券走廊。伸出山墙屋面的清水红砖烟囱顶部有精致的齿形装饰,形成建筑的突出个性。住宅南面有近千平方米花园。新华路185弄1号原为外侨住宅,解放后外侨回国后成为单位用房,现在是御封会餐厅。 1994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十二.丁宜生住宅

新华路231号住宅位于新华路南侧,属新华路外国弄堂范围,此地原为法华镇左家宅农田,1932年由实业家丁氏购地建造二层砖木结构花园别墅,占地1550平方米,建筑面积613平方米,另有花园660多平方米。该建筑系英国式乡村别墅,板瓦陡坡屋面有四坡顶老虎窗,南面挑出敞廊,二层为阳台,上有钢制栏杆,外立面局部外露黑色木构架,木构架间墙体用白色砂浆粉刷,东侧进门门斗由木构架搭成,构架间用泰山面砖贴成席纹墙面,其他外墙面为红砖清水勾缝或泰山面砖贴面,清水砖墙为法兰德斯砌法,体现了荷兰砖砌工艺对英国建筑的影响。在铸铁水斗上铸有梅花图案和“1932年”字样。南面的花园原有暖房、亭子、假山等现已不存,仅有弧形围墙保存良好。

这幢花园住宅是荣漱仁的堂外甥丁宜生于1946年经房产商过养墨向一英国人以125万美元购买,丁宜生解放前夕去了香港,解放后托荣漱仁代管。荣漱仁曾将新华路231号房屋借给国家办幼儿园,后房屋被分给多户知识分子居住。曾有此建筑是荣漱仁姐妹的陪嫁之说,实为误传。近年房管部门对这幢住宅进行了大修,恢复了建筑的原有风貌。该建筑于199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图文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所有)